引言
在神學院唸書的時候,最怕的要算是神學科。甚麼神的屬性、神的位格、末世論等論題總是叫人望而生畏。當我報讀CPE時,滿以為是一個實踐科目,只要勤勤力力,付出真心去關心病人,定能順利過關。誰知,當我看到功課指引時被嚇了一跳,幾乎每份功課都要寫神學反省,霎時間,不知如何開始。督導便循循善誘地提醒,例如:「你認為在這個經驗裏,上帝在哪裏呢?」、「這件事令你想起聖經中哪個片段呢?」、「由最近開始,描述一下你的神吧!」又或者「在探病的經驗中,有甚麼關於神的課題經常停留在你腦海中?把他們記下,好好地思想一下,看看你身邊有甚麼資源可以幫助你去面對這些課題。」這樣,我開始用另一種眼光看 CPE。現在,自己當了督導,經常被問及CPE與神學反省的關係。
從臨床經驗開始
CPE給學員很多機會接觸不同的人。在整個單元中,學員有三分二時間實習,接觸及關心病人或家屬1 。透過聆聽別人的故事,不期然使我們思想神在哪裏?祂在做甚麼?另一方面,這些有血有肉的故事的確泛起自已不少尚在等待神回答的問題,這便是學員做神學反省的起點。正如Charles V. Gerkin 在 《The Living Human Document》 所形容,人是活生生的文獻2 。學員不必先往圖書館的巨著裏去找研究課題,他們所接觸的每一個人的經歷都是活生生的神學課題。在CPE中做神學反省就是從學員所見所聞開始。
反省對神的「以為」
CPE是一個強調反省的學習,這課程採用的是臨床學習摸式,學員需要實踐,在實踐後,總結所實踐的作深入反省,得出結果後憑結果再實踐。透過行動、反省、再行動而求深化及進步。這方法應用在探訪技巧上,也應用在神學反省上3 。作為一個關懷者,當他聽見不同病人的故事時,這些故事在衝擊他的信仰,他的信仰如何回應當下的呼聲呢?他以何種姿態牧養不同人的需要呢?有甚麼資源可以幫助他與這位病人同行呢?當他與病人同行時,神在哪裏呢?他如何代表上帝去關懷病人呢?當他回到小組當中,與他的組員討論自己的思路時,透過組員的提醒,他看見自己在信仰上的限制,這看見使他生命起了變化,跟以前不再一樣,剩下來的,是要看他有沒有勇氣面對這個發現及是否願意改變自己一貫對神的「以為」。在CPE做神學反省起初可是一件痛苦的事,因為學員邀請其他人與他一起檢視自己的神學思想。但別忘記付出的多,收穫的也多。
影響生命的學習
CPE的學習強調以生命影響生命,督導的生命在影響學員。學員到病房,作為一個關懷者,他的生命影響病人,病人的生命處境相反也影響著學員。學員將病人的課題帶到督導面前,而學員如何理解病人所面對的處境也影響著督導。因此,在CPE中,不是靜態地客觀地理解神的屬性,乃是相互影響地反省在不同的處境中神的屬性如何對病人、對學員、及對督導彰顯。由於CPE採用小組學習摸式,在小組中組員將盪漾在自己腦海中的神學課題與組員分享,一起交流對神的理解,讓不同的人對神的演繹交織出一幅彩色立體的圖畫,結果豐富了各人心目中神的形象。學員之間不單聽到神學反省,更是天天在做神學反省;學員不是自己一個人在思想神,乃是與一群信任的小組組員在傾心吐意地分享神在他們身上的工作,看見神如何活在自己的生命中,自己如何因應體會了神而改變老我。
總結
CPE不單是一個實踐科目也提供一個做神學的場地。課程每一個環節都催逼你作神學反省,思想神與你的關係,要求你有行動配合。CPE催化你做神學反省的步伐,使你所做的神學反省更實際,更生活化,更適合自己獨特的生命文化處境而不流於一般。透過一個單元的操練,希望學員能掌握到做神學反省的習慣,使他們在生活中無論遇見甚麼事,都會思想到這些事與他們生命的關係,對他們的生命有甚麼重大的改變。更重要的是他們不再停留在思想上,而是付諸實行。
- 參閱《香港浸信會醫院臨床牧關教育課程2003》,第19頁【學習形式】。
- Charles V. Gerkin, The Living Human Document: Re-Visioning Pastoral Counseling in a Hermeneutical Mode, Abingdon Press, Nashville, 1991
- 參閱”Pastoral Theological Methodology” in The Dictionary of Pastoral Care and Counseling edited by Rodney J. Hunter, Abingdon Press, 1990,pp862-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