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調與平衡

協調與平衡

 盧惠銓 專業發展及牧關教育督導 

生命就像騎單車一樣,除非你停止踩踏板,否則不會掉下去。  ~克勞得‧皮普~

過去的【專•上路】文章,多以闡述、議論、澄清與解釋說明院牧專業發展的理念,今次想換個調子,透過生活體會分享箇中的領悟。小兒子今年十歲,他從小喜歡騎單車,年幼時依仗著輔助輪,曾試過一口氣從沙田往返大埔,對一個幾歲大的小孩子來說,算他有點毅力。兩年前,在許多人鼓勵下想棄掉輔助輪,想不到他這個改變過程,反而給他爸爸一次深刻的體會與學習。

知舊不足‧卻新不了

某個周末,預先告訴小兒子今次會選一輛沒有輔助輪的單車,他接受這考驗,因他也希望自己可以像大部分駕駛者一樣,騎著兩輪單車在路上奔馳。甫開始,我像許多家長一樣,口裡不停地嚷著「眼望前面,不要左搖右擺,(諸如此類)……,」且在旁邊扶著、後邊推著,可是結果總是一樣,一放手他便失去平衡倒下來。大家很不容易才熬過了第一個小時,仍是不斷起步、前進兩步、倒下。途中還有一位前輩路過,見這個傻爸爸這樣教兒子騎單車,帶點譏笑的說:「這樣不行的,由他自己踏罷。」聽了這句「風涼話」,心裡雖有點不是味兒,但一試無妨,於是鼓勵小兒子自己試,結果更糟,只是起步、倒下與停步。這時候,彼此都有點失望,小兒子問:「我想回去安裝輔助輪,可以嗎?」為免他此行太掃興,我答應了。回家途中,問小兒子下周末願意再來一試嗎,他有點欲言又止,臉上的表情像回應說:「想,但很怕結果又是這樣。」

我特別喜歡Robert Kegan這位教育心理學家提倡的建構發展理論(constructive developmental theory),因他一針見血地點出了人成長過程中最危險也是最脆弱的一個歷程,就是當人不甘於沿地踏步,同時卻未能成熟掌握新知識或方法的時候,就如俗語所云:「兩頭不到岸。」人能否成長,在於他能否過度這個懸浮階段。我們必須承認,現階段的院牧專業發展,也有點像踏進了這個懸浮狀態,我們離開了舊有的安舒區,卻仍未完全到達預期目標。按Kegan所言,這正是關鍵所在,這階段最需要的不但是鼓勵支持,還需要清晰方向、目標以及有建設性的指引,好讓參與者能逐漸掌握新的學習,邁向成熟。

需要鼓勵‧也需指引

想起昔日自己童年時學騎單車的經歷,必要親身捕捉到那種協調與平衡的感覺。心裡想,怎樣才可幫助這個幾歲大的孩子經驗這種感覺!很快便到了下個周末,我倆決定再上征途。首半小時,仍沿用上次的方法,以為單靠屢敗屢試,便總會試出那種頓悟。結果正中了小兒子的預測 ──「又是這樣」。我停了下來。想到自己也是個從事教育的人,常常傳遞牧關知識,幫助學員操練牧關技巧,以及引導他們從經驗中反省再行動,只是學員多是成年與青年對象。然而,我深知道不論年紀大小,「感覺」卻必需由當事人親身體驗出來。

我知道自己不能向小兒子灌輸這種感覺,只是心裡不斷反省,怎樣提升讓他可以經驗這種感覺的機會?想到這裡,我開始改變策略,轉為從「腳踏」與「腳法」入手,先建議他一個有利於起步的姿勢,讓他自己逐步逐步驅動車子滑行,在每次倒下來之前,有更多時間經驗那種協調與平衡的感覺。數分鐘內,看見他漸入佳境,能同時把雙腿踩著腳踏持續轉動。過程中我不斷以「好!」、「再來一次!」、「不要心急,先做好起步姿勢!」、「知道為甚麼這次那麼快便倒下來嗎!」等回應加以鼓勵、打氣與提醒。如是者再過幾分鐘,兩父子已經可以一起在路上同步前進。雖然還有軚盤控制及剎車制動等學習尚未成熟,但我倆已感滿足,小兒子滿足於自己不需再用輔助輪 ──「我大個仔了!」;我卻滿足於按兒子學習需要改變介入策略的教學經驗 ──「我也上了一課!」

從思維到感受,可以是一條漫長的路,路上也可以有不少障礙。院牧對專業發展的回應與其親身感受有密切關係。然而,一個人的感受卻深受個人思維模式、信息接收及演繹所影響。現時院牧專業發展的進程,有一點與學習騎單車的經歷相近,同樣需要參與者親身體驗那種協調與平衡的感覺。要培育與鞏固這種感覺,不但需要鼓勵和奏效的指引,更需要持續操練及至內化成為習慣。

持續操練‧內化成習

記得小時候學會騎單車不久,應童黨的邀請,到屋村後山逞威,要在眾人面前輪流衝斜坡。我新手一名,不自量力,也不知好歹,最終輪到自己,心中雖然有點害怕,卻因著面子與好奇,還是一試。衝下去,有的是速度,起初還可以,後來速度愈來愈快,便失去了協調與平衡,結果車倒人墮,這是記憶中騎單車擦得最傷的一次。

剛剛掌握了新的技術,理應勤於練習,深化體會,只是隨後我與小兒子沒有每周如此。及後因自己股骨舊患接受治療,暫不適宜騎單車。後來過了一段頗長時間,直至舊患癒後,才能與他重溫故技。開始時,看見小兒子起步姿勢錯誤,腳法凌亂,把先前學習的都忘記得八八九九,他坦言承認:「爸爸,太久沒有練習,我已忘記了。」於是我給他來一次補課,幸好底子猶在,只消半小時便能重拾那種協調與平衡的感覺,回復狀態。

真正的成長必須經得起時間及環境考驗,個人如是,團隊如是。院牧專業發展,不是追求「三分鐘熱度」的霎時感動,因為這只會曇花一現,過眼雲煙。真正的改變與成長必須經歷持續操練與內化成習,讓新的思維、知識、技巧與感受轉化為生命中的一部分。過去幾年,院牧專業發展從研究到籌備,及至現在的執行階段,確實在許多人、事、組織、標準及要求之間,作出了協調與平衡。然而,理念終歸理念,唯有參與者親身經歷到那份協調與平衡的感受才至寶貴。這樣說來,怎樣幫助參與者可以親身體驗與內化這種感覺,看來才是真正的挑戰。

總結

每個人學騎單車的經歷都不盡相同。相信許多有經驗的單車教練,都會同意這位傻爸爸的確經驗不足,但對我而言,卻是很寶貴的一課。從這次經驗想到現時院牧專業發展的情況,箇中有不少共鳴之處。院牧專業發展過程中的協調與平衡,不應是用來打動人心的花言巧語,或只是有助達致某種政治目的的謀略與手段,而是一種真實的感受與體會,讓參與者能夠親嚐並享受這種協調與平衡的狀態,繼續邁步向前。也許道理可以贏取別人的頭腦,唯有感覺才能觸動人心。

騎單車的人不需時刻都拼命踩踏板,只要不讓它完全停下來,單車仍會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