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社區資源、同創全人醫治

結合社區資源、同創全人醫治

專訪新界西醫院聯網行政總監——盧志遠醫生
■:羅杰才牧師      □:盧志遠醫生     整理:梁婉琴
日期:06年11月14日
地點:屯門醫院社區服務中心一樓靜心閣

  盧志遠醫生簡歷:
• 86年香港大學醫學院畢業,隨即從事公共醫療服務
•曾於香港大學及英國牛津大學受訓並取得泌尿科專科
醫生資格
• 97年起從事醫務管理,現為新界西醫院聯網行政總監

■:醫管局新任總裁蘇利民先生上任後,有否帶來公立醫院新的角色和定位?新界西聯網醫院又有否作出了相應的調整和配合?

□:蘇利民先生所持的理念與香港的醫療環境十分配合,而衛生福利及食物局對公營醫療服務也作出了清晰的定位和指引,就是我們一直強調的四大服務綱領。這四個優先的服務範圍包括貧困者、急症病人、複雜的病症和培訓醫護人員。事實上,在未有這四大綱領之前,新界西醫院已是按這方向而行,原因在於地區的先天因素。

由於屯元區的人口增長速度很快,而窮困人士的比率又相當高,所以資源不足的情況就更加嚴重。雖然政府七年前已決定增建醫院,但新設施不是一、兩年就建得好,所以過去我們都是以貧困和急症的優先原則為新界西的市民提供醫療服務。

■:你從事公營醫療服務多年,你認為怎樣才算是一間好的公立醫院?

□:對於醫院的概念,我觀察到中國人跟外國人有頗大的分別。中國人似乎比較喜歡入院,覺得住在醫院裏比較有安全感,但外國人卻是非必要就不會住進醫院。外國的地方雖然很大,但即使在一些大城市,醫院的數目也很少。相反,他們會有較多的日間醫院,而服務的質素也絕不比大型醫院遜色。若從資源的角度來看,日間醫院當然比全時間開放的醫院節省得多。但要實行得成功,當然要有足夠的教育工作,讓使用者對社區醫療有一定的信心。就香港的情況,雖然目前也越來越多設立日間醫院,但要改變服務使用者的觀念和習慣,尚要一段時間。

至於如何界定一間公立醫院的好壞,我認為首先在醫療技術上必需有好的質素,從而讓病者的身體得到醫治;其次就是要滿足病者的心靈需要,而這方面往往比前者更難做得好,因為醫療人員必需要有使命感和時間,才可以關顧病人的心靈需要。但事實上醫護員工每天的工作都已十分繁重,又何來有時間與病人有進一步的溝通和關懷?

■:看來資源不足的確是一個關鍵所在。那麼你認為「全人醫治」的理念在公立醫院可否實踐出來?

□:對醫院來說,資源分配的優先必然是在醫療和技術方面,因為要病者得醫治正是醫者的責任和使命。至於心靈關顧,雖然對病者來說也十分重要,但限於資源往往難以顧及。事實上,醫療人員也未必是從事「心靈關顧」的最適合人選。因此醫院要借助一些志願團體來幫助達到「全人醫治」的效果,院牧服務正是其中之一。結合更多不同的社區資源來滿足病人的心靈需要將會是未來的趨勢,因此醫院是絕對重視與社區夥伴的合作,並會盡量配合和協助,務求讓他們在提供服務時可以更加暢順和有效。

■:新界西是一個較為邊緣化的地區,區內有很多基層市民和新移民,醫院會否比其他地區面對更多的困難?

□:雖然政府在過去幾年也有注入資源,但事實上新界西人口和病人的增長速度都遠超過資源的增長,其中一個原因是病人的經濟彈性很低,因此他們很少轉用私營醫療。這也正是區內沒有私家醫院的原因,因為絕大部份的市民都支付不起私營收費,而他們唯一的選擇就是等候公立醫院的服務,結果造成對資源的需求更大。不過最困難的時間已經度過了,正如開始時提到,新醫院已在興建中,並且快將落成,下一步的挑戰就是如何善用新的資源,從而更有效地回應病人和社區的需要。

■:在爭取人手資源上,新界西醫院會否也因著「邊緣」效應而較其他地區的醫院吃虧?

□:由於地區因素,要吸引較年輕或剛畢業的人才的確有些困難,因為他們多會優先考慮市區醫院的職位。然而,不少早年加入醫院的同事,他們都在區內置了業和落地生根,所以員工的穩定性也相當高。而在招攬人才方面,我們會透過醫管局整個聯網進行招聘,特別是一些較為高級的職位,不會只作內部擢升,近年我們也吸納了數位由其他聯網升調至新界西的顧問醫生。所以情況亦在改善之中。

■:隨著新設施投入服務,屯門、博愛和青山三院的角色將如何分配,以致新界西的居民能得到最佳的醫療照顧?

□:博愛醫院已完成重建,而屯門醫院復康大樓亦將於明年啟用。就設施來說,三院的急症病床將會比現在多一倍,而預計病床的數目將可應付未來五至十年的用量。隨著資源的增多,三院的服務可以更有效地分工。博愛醫院將分擔屯門醫院的急症和內科服務,並會處理更多日間手術,從而紓緩屯門醫院手術室的壓力,縮短病人輪候手術的時間。至於復康大樓,當啟用後將照顧整個聯網的復康病人,而由於大樓位於屯門醫院旁邊,兩院之間在信息交流和人手調配上將會更加暢順。透過三院的重新定位,我們期望可以為新界西居民帶來更大效益的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