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見

編‧見

 盧惠銓 

這段日子,想起一句戲劇對白:「沒有過不去的事情,只有過不去的心情。」

十八年前經歷過沙士的醫護人員及市民,面對是次新冠病毒病引起的疫情,初期也許曾憧憬會像當年一樣,捱過幾個月後便會消退。可是,事實告訴我們並非如此。超逾一年,歷經四季,世界各地的疫情仍是時似受控,時又反彈,不但沒有人敢斷言疫情已見頂,反而擔心現有的疫苗能否有效應對不斷變種的病毒。

事隔一年,怎樣在「鬆」與「緊」的措施之間作決定?確是作決策時的一大挑戰。現時,間或仍見社區裡出現源頭不明的傳播者及傳播環境。我們相信,繼續緊守個人防護這最基本的防線;透過檢測、檢疫以及安排確診人士入住不同地方接受治療也是一道重要防線;要守護醫療、防疫及抗疫人員,減低他們的感染風險,才可以照護有需要的人士,更是不可失守的防線。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亦是最難守得穩的一道防線,就是眾人的心態。

有人說:「可能醫院內比起教堂裡會有更多的禱告。」過去一年多,對這句話感受更深,因為有很多日子教堂都因疫情原故關了門,許多宗教聚會也只能透過網絡平台舉行。由於疫情下的醫院及院舍,需要長期實施謝絕探訪,醫護成為了最能近身接觸病人的「天使」,也許是最有機會重拾昔日南丁格爾提燈安慰病人的神聖天職。可是,香港的公營醫療系統向來都已超負荷,要他們在非常時期履行這天職,又談何容易!

疫情發展至今,院牧們一方面冀盼定期檢測及疫苗接種計劃對未來恢復探訪或可帶來有利條件,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堅定同心守護醫院這個醫療牧場。「守護」原是個動詞,有愛護、保障、關心、培育、支持等等的意思。而這裡說守「護」,不單包含原意,且添加了特定對象,就是那些不辭勞苦的醫護人員,因著基督的愛與關心而為他們「守望」。這個詞在舊約聖經裡具濃厚的軍事、保安及守衛色彩,蘊含儆醒站崗、細心察看、支援提點、確保安全等意思。設立守望者,對前線大軍及後方百姓的安危十分重要。

現時,大部分的院牧仍是每天與其他醫護人員一樣上班、下班,雖然各司其職,卻透過不同渠道及方式,樂意成為病人、家屬及員工的守望者。當眾人都期待曙光快現的時候,讓我們彼此勉勵,惟有耶穌基督是世上的真光,是活在黑暗裡的人的盼望與拯救;聖經是神的聖言,是我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

要放下過不去的心情,或許我們先要學習:「人朝著光走,陰影永遠在背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