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院牧在腎科病房進行初次探訪,看見阿雲(化名)神情慌張,並在床上輾轉反側。院牧上前問候:「我見到你似乎有啲不安!」「你係院牧,你摸吓,我個心卜卜跳,快啲幫我求天主,唔係,求天父,等我唔好咁驚,一陣去做檢查,唔係,係做手術……我好驚呀!」阿雲慌亂無章的表達。於是院牧輕撫她的肩膀,用以紓緩她的不安情緒,然後為她祈禱,其間醫護人員來到要接她去手術室。這是院牧與阿雲的初次接觸,當時未有機會與她進深傾談。
院牧觀察阿雲的慌張行為,評估她並非單純為怕做手術所致,應有需要跟進探訪。只是隨後兩天的探訪,都剛巧遇上她睡著了,院牧特意在床邊停留一刻,陪伴她一會才離去。到了第三天探訪她時,阿雲笑迎院牧:「你早兩日來過,我迷迷糊糊地感覺到,你好有心,多謝你呀!」自此阿雲對院牧產生了良好的印象和信任,在以後的探訪中,她都願意開放傾訴自己的生命故事……。
阿雲現年五十多歲,已婚但沒有兒女,患了腎病十多年,八年前已開始要接受腹膜透析治療(洗肚)。院牧得悉腎病病人每次在家洗肚,整個過程必須在潔淨無塵的地方進行,否則容易受到感染而引致腹膜炎。事實上阿雲一直妥善處理家居洗肚事宜,但這兩年丈夫堅持在家裡養了一頭小狗,卻又不讓別人打理小狗的生活。在這種環境下,阿雲已嚐過多次患腹膜炎的痛苦經歷。今次她又是因腹膜炎入院,情況頗為嚴重,需要做手術除去腹膜透析軟管。阿雲泣訴就養狗事件曾與丈夫大吵多場,使一向冷淡的夫婦關係雪上加霜,情況愈趨惡劣,她感到痛苦絕望!院牧耐心聆聽、同理回應,留空間給她慢慢宣洩內心的傷痛感受。
由於阿雲的腹腔情況已不適宜繼續洗肚,需要轉為血液透析治療(洗血)。她每周兩天定期回到醫院進行洗血。院牧藉此機會可以恆常地探訪她,與她有較深入的傾談。原來阿雲的長期腎病,導致她有性功能障礙,這因素一直衝擊著他們夫婦的關係,最終他們協議離婚。有一天阿雲慨嘆自己是「三失」人士:失去健康、失去工作、失去婚姻……。說到這裡,她一臉迷茫,默然不語。院牧試以同理心回應阿雲經驗喪失之痛:「你真係苦!我為你難過!」院牧這句話竟牽動她如決堤般的哭號,淚如泉湧,卻能洗滌她灰暗的心靈!院牧一直守在她身旁,默默地陪伴支持她,讓她感到安全,把哀傷的情緒慢慢釋放出來。
院牧探訪阿雲的過程中,察覺她有時接受祈禱,有時卻婉拒,於是想進一步瞭解她的信仰。阿雲是透過讀天主教中學,以及她的基督徒姊姊接觸基督信仰的。她坦言自己從來沒有返過教會,但她聽姊姊說,在恐懼時可以找人為自己祈禱求平安。院牧表示欣賞她有一顆單純的心,同時與她多次分享基督信仰的內容和要義,幫助她明白並接受主耶穌為她人生的救主,鼓勵她遇到任何境況都可以直接向天父祈禱,求天父的恩惠平安臨到。自此,阿雲在日復日的洗腎治療中,情緒雖時有起伏,仍有時會感到孤單懼怕,但她學會自己祈禱。她分享經過禱告,心感平安之餘,彷彿也感到人生仍有盼望,有力繼續面對自己的長期病患。
這個案啟發院牧重新反思腎病病人的心靈需要。作為長期慢性病患者,他們的病情已是不能逆轉。開始了接受洗腎治療,往往終其一生都不能停止。除非有機會換腎,不然的話,洗腎及至某一期限生命便要終結。因此病人的心裡多是對人生不存希望,靈性低落,採取「有一日過一日」甚或厭世的態度。院牧深信聖經約翰福音一章十四節的話,上帝不是高高在上,而是「道成肉身」的上帝,祂經驗過人的苦難,能明白我們的困苦;而且是「住在我們中間」,與我們同在。所以院牧不是孤單地走到病人中,而是有主與我們同行的。同樣地,院牧也可以成為病人此時此刻的同行者。「陪伴」使病人感受到院牧的真誠關懷,願意將心結或創傷傾訴出來。不少病人盡情傾訴、哀傷得釋放後,厭世的程度會逐漸減輕。雖然院牧不能時刻守在床邊,但相信上帝仍會繼續看顧,與苦難中的病人同在。
因著長期病人需要常常回到醫院接受治療,病人與院牧的關係得以持續發展,建立信任,讓院牧聆聽他們內心的嘆息:「洗腎的人生就是無望的人生!」院牧面對這種漫長的靈性牧養,必須堅持從上帝而來的「牧」職,認定基督信仰才能給予人真正的平安和永恆的盼望。在關懷病人過程中,院牧必須加倍耐性,不急著見效,細水長流,與他們逐步展開深情對話,滋潤他們的心靈。院牧在尊重病人的原則下,會按著他們的處境分享信仰,或以一、兩句經文、一些金句書籤送給他們,加強心靈的力量。院牧在同理病人肉身和心靈痛苦之餘,也會引導他們把眼目聚焦於永恆的盼望上,相信若能強化一個人的心靈,或許會有助減輕一點肉身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