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說,我的癌症復發了……

醫生說,我的癌症復發了……

 陳麗嬋   香港浸信會醫院院牧 

患上癌症的病人,經歷了手術、化療、電療等漫長的治療、休息,調養好身體後,便可以慢慢投入正常的生活,亦會被視為康復者了。然而,對初期康復的癌症病人來說,每次覆診或檢查前都會有點緊張,就好像要看「成績表」般,不知合格與否;常常都會期盼聽到醫生說:「情況很好,三個月後再來覆診吧!」三個月、半年、一年,復發的壓力會隨著年月的過去而變得越來越輕。

但現實有時並不一定與期望相同,「成績表」不一定每次都是合格的。就如病人美美(化名),她患上腸癌,完成化療只有半年。在一次例行的覆診檢查時,醫生發現她驗血報告的癌指數高了,安排她再作詳細的檢查,報告顯示癌細胞轉移至肝,醫生建議她再做化療。她聽到報告後,整個人起初是呆呆的,之後便哭起來。

我領她到祈禱房傾談,讓她有空間可以表達情緒。起初,美美只是不停的哭,我仍靜靜的遞上紙巾陪伴她,約半小時後,美美停了哭泣,我開始嘗試了解她的情況和感受。原來她最怕的便是再次經歷治療的痛苦。之前每次進行化療,都令她吃不下、常常嘔吐、疲倦但睡不著,異常辛苦。雖然這些不適只維持個多星期,但身體好了些,又要接受下一次的化療。我聆聽她的感受,並嘗試了解她會否已決定接受治療,以及她需要怎樣面對這次療程。院牧需要容讓病人抒發情緒之餘,也要幫助病人面對復發的事實。由於美美讀中學的時候,曾經接觸過基督教的信仰。雖然她仍需回家與丈夫商量,而且在這一刻仍未決定治療的安排,但我邀請她一起祈禱,禱告後她表示心靈平靜了一點。接著我問美美何時會回院覆診,並評估屆時如何再作跟進。

癌症康復者面對復發,就有如再一次面對「宣佈噩耗」(Break Bad News)。以下都是復發病人常會問的問題:再做治療,有用嗎?會更辛苦嗎?經濟上可以負擔得起嗎?背後反映出病人對治療成效的疑惑和憂心,以至是經濟的壓力,都較初次病發時為大。故此,我們要聆聽到他們的心聲,並理解他們面對的處境和困難。癌症復發的病人需要被明白,也需要鼓勵和盼望,才能走上這條仍不知有多長的治療路。故此,在病人回院時持續給予牧養關懷,了解病人在不同階段的需要,亦同樣重要。因為病人的治療效果理想,心理及經濟上的壓力會較輕。不然,長時間進行治療對病人的經濟、身體及心靈都會帶來沉重的擔子。或許,我們需要在適當的時間,了解病人假若真的久醫不癒時的心情,為日後有更好的預備。

  美美最後決定回醫院接受化療,我持續關心她情況的進展,為她祈禱。化療藥物不但有效的幫助她穩定病情,副作用也很少,以至大部份時間可以如常的生活。後來她主動與我傾談生命和信仰的問題,最後更決志信主。經歷復發,反而令她更珍惜自己所擁有,並帶著感恩的心渡過每天。我問她有甚麼動力可以令她有力量繼續向前走。她表示信仰是很大的動力,因為知道有愛她的耶穌與她同在,另外,就是她的兒子。原來,她的兒子正預備升大學,與兒子感情深厚的美美很期盼可以見到兒子大學畢業,那便成為她的動力,不論如何辛苦,她都會為兒子而努力。事實上,家人的關愛和關係,是癌症病人最有力的支持。

  我在過去牧養關心不少復發的病人,他們怎樣辛苦都能跨過,是因為找到辛苦背後的動力。作為關懷者,能夠與病人一起找到這動力尤為重要。記得多年前曾牧養過一位病人,她患病五年,也曾經復發。每次復發,她都毫不遲疑的按醫生的安排進行治療,不論是手術和化療,她都盡力做好。當時,我問她何來如此大的動力,她表示:「我答應了兒子,要作他婚禮的主婚。」縱然治療的過程並不容易,她最終信守給兒子的承諾,要見證兒子進入人生另一階段。另外,我也牧養關懷過一位年輕的男病人,三年間他的肝癌復發了四次,每次都要動手術及化療。每次復發都有機會牧養關懷他,同樣,當時有機會與他一起探索面對治療的動力,他都表示力量來自年幼的女兒(病人初次病發時女兒只有三歲),要爭取時間陪伴女兒成長。由此我們不難發現,面對復發的動力就是與愛相連,每次聽到病人為子女的付出,都會令我動容。

  癌症復發病人要面對未來許多的不肯定,需要持續的關懷,也需要很強的動力成為繼續向前的力量。關懷者可朝著這些方向,給予支持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