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恭喜!生兩個就最好了,讓他們有個伴啊!」茵(化名)跟丈夫對望一下,苦笑著回應大家的「祝賀」。茵是基督徒,已經有一個兒子,但未足一歲。她對院牧說,其實沒有一個人注意到她內心的真實感受─就是她未準備好再次懷孕。茵起初不但不敢說出自己的感受,就連想也不敢。因為她認定兒女是神所賜的,況且有人多番努力也未能懷孕;她更不想令別人覺得他們沒有家庭計劃。種種因素下,茵認為自己不應該不開心,於是努力控制自己的思想和接受別人的祝賀。她以為「祝賀說一百次會便成事實,聽一百次便會感到高興」。可是,她內心著實充滿矛盾,此刻,她的確未準備好再次懷孕,然而,意外歸意外,那又不代表她真的不想為兒子多添一個伴兒。
女性面對懷孕,原來總有「驚」與「喜」。我們恭賀之餘,適宜多加留意對方的反應與態度,要是可能,不妨進一步了解準媽媽的處境與感受,才表達適切的關心。按實際情況來看,姑勿論那懷孕是「意外」還是「期待」,準媽媽也一樣可能有「驚」有「喜」,甚至有「憂」。
只要胎兒一旦被懷疑發展異常,準媽媽都一定會甚為擔心,而那些曾經對胎兒有過抗拒感的,更會倍感擔憂或內疚。
芳(化名)懷孕10周時,醫生診斷胎兒出現異常,她感到極其難過,於是找牧者傾訴。牧者就跟她查考聖經,解說生命的主權,更舉出眾多例子,表示很多父母如何靠著神的恩典去養育孩子,榮耀神的名。後來芳與院牧分享,她感到壓力最大的並不是繼續懷孕與否的決定,而是牧者一番「苦口婆心的勸導」。芳說:「我想有人明白我,而不是只關心我要不要那個BB,我連做人也不想,怎樣帶大孩子而去榮耀神呢?」但當她坦白道出心裡感受時,卻就更加內疚,因為她覺得自己已經對不起腹中生命,又辜負牧者的關心,而最令她難過的,是感到對不起神。
懷疑胎兒異常的孕婦不但需要關心,更需要一顆同理心。有些牧者與信徒認為基督教信仰對上述情況的立場既簡單又直接,根本不用費勁思索。然而,我們當知道,無論我們的立場如何堅定鮮明,也用不著急於即時表達。我們實在應該先聆聽當事人的想法與感受,並給予同理心的關懷,讓對方有更大的心靈空間來進深反思當下的境況,這才是合適的關懷。
曾有懷疑胎兒異常的孕婦坦言分享她向神的祈禱:「神呀!如果BB是不健全,求你拿走,我揹不起這個重擔呀!」牧養關顧的經驗告訴我們,懷疑胎兒異常的孕婦愈是對信仰認真,她們的負面情緒愈大,掙扎矛盾愈多,很多時候她們更會因自己對神不順服而感到內疚。因為胎兒的情況直接衝擊著孕婦的信仰,而當下她心靈的承受力其實是非常脆弱,如果我們隨隨便便地跟她說:「甚麼甚麼的上帝心意」,恐怕只會為她帶來更多的自責。
如此看來,懷疑胎兒異常的孕婦更需要聆聽、同理心與陪伴。關懷者適宜先接納與肯定這些情緒乃出於自然,若是情況許可,我們應該先跟她們一起「觀看」內心的恐懼與憂慮,以及她個人與神的關係,細看哪些恐懼是想像出來,哪些憂慮是必須正視的現實。這樣,她們不但能經歷我們的接納與關懷,也感受到那賜人力量的主耶穌也接納她,從而讓她們對未來(即使BB不健全)也能重拾希望。
胎兒流產的甘太太(化名)一看見院牧,便如機關槍式的不停地說:「我睇得開、我無野、整定嘅,唔係你就唔係你……。」之後她願意接受院牧祈禱時,期間她「哇」一聲的哭了出來,並表達其實她好掛住BB。院牧跟夫婦商討,最終決定為BB舉行告別禮,過程中甘先生甘太太表達他倆對BB的掛念,並訴說一切心意,還跟BB拍照,並與BB說再見。傷感也許依然,但一個適宜的告別,彷彿替傷處縫針,能讓這傷口癒合得更好。
胎兒不幸在母腹中夭折,對孕婦來說打擊甚大。她們會十分難過,甚至會把責任歸咎在自己身上。她們甚至會抽絲剝繭地回想自己在懷孕期前後有沒有行差踏錯,導致胎兒夭折;有時又會顯得憤怒,並會不斷追問原因。這樣的情況下,如果產婦的身體狀態許可,關懷者適宜盡量讓她們的情緒得以抒發,眼淚往往是抒發的最好媒介。
關懷者應避免輕易的說「你後生」,仲有機會……」等等以為安慰的說話,因這只會讓她把情緒壓抑起來。另一方面,有部分產婦為了減輕丈夫的壓力,努力裝作把胎兒夭折一事看得輕省,甚至會「物化」胎兒,盡量令自己的「失去感」減少。若遇到類似的反應,關懷者亦需要尊重對方當刻的處理方式,直到她們覺得在關懷者那裡有空間自由暢談的時候,真實的感受就會不期然走出來了。
有人說,醫院最多笑聲的地方應當是產科病房,這話當然有一定的真實性。然而,上文所述,對我們又有甚麼提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