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欠缺反應」的對象 — 從計較效益到愛的彰顯

探訪「欠缺反應」的對象 — 從計較效益到愛的彰顯

  吳美玲   律敦治及鄧肇堅醫院 / 舂磡角慈氏護養院院牧 

曾經有一位嚴重傷殘的病人,每次見我進入病房時,都會用他僅有活動能力的那一隻手,把被單蓋過頭,逃避我慰問他。另一邊病房,亦有一位癱瘓不能說話的婆婆,每次探她的時候,她都只是睜大眼睛望向一個方向。後來終於知道她仍可以極之緩慢地用左手跟我握手。這些病人其實都有反應,可以和人作有限度的溝通,就算是上述第一位病人,他以被單蓋過頭,其實是以行動回應了我。

「欠缺反應」是泛指那些感覺遲鈍(Apathetic)、木僵(Stuporous)與昏迷(Comatosed)的病人。他們的狀況可以是昏睡、表情呆滯、麻木,對外界欠缺任何反應,如果沒有任何眼神接觸或身體語言,我們更無法掌握他們是否已作出了回應。

如何關顧這些「欠缺反應」的病人呢?探訪技巧似乎完全用不著,所以我們必需先預備自己。首先是要穩定自己的心理,並且肯定探訪行動的意義。因為面對這些「欠缺反應」的病人,我們仍然會期望病人能聽到或感應到,因此探訪過程中我們腦海總會盤旋著一些問題:病人是否知道有人正在探望他呢?究竟他是否聽到我在說話?我還有甚麼話題可說?我是否仍要持續地探望他?甚至進而思考到,上帝的恩典在他的身上嗎?這位病人何時才能脫離苦難等等的問題。

對於這類病人,持續的探訪很重要。在探訪初期,也許有人好意地提醒我們,這位病人「聽唔到!」「講唔到!」「冇反應!」,他們並且會好奇地留意我們跟病人說些甚麼和做些甚麼。漸漸地,他們領會我們是帶著愛去關懷這些病人,當他們感受到這是一個美善的行動時,他們甚至願意讓出寧靜的空間,讓我們陪伴病人。

無論病況如何的病人,都應該得到關懷,這是對生命的尊重。試想,任何病人躺在床上,有人探望總比沒人探望好。旁人也許會說,這個病人沒有反應的,不要花時間了。但從來沒有病人家屬會說:「我的親人冇反應的,你不用再探他了,冇用的!」有些家屬雖然年紀老邁,但仍是不辭勞苦的來探望這些「冇反應」的親人。他們最多是無奈地說:「也沒甚麼,只是來望望,不來放心不下。」當有人願意探望這些病人時,他們已成為家屬的同行者。上帝是生命的源頭,是愛的根源。關懷者的特質是能夠自然地把愛傳播,關懷者真誠的付出關心,「欠缺反應」的病人就得以與世界並且與上帝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