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倫(化名)是入院接受電療及化療的大腸癌病人,經由妹妹電話轉介給院牧探訪。第一次探訪亞倫時,他正在睡覺,一小時後再到訪,他很疲累,不想說話,妹妹正在陪伴他。院牧與妹妹到病房外傾談,了解到亞倫的癌症擴散至骨,但沒有很大的痛楚。母親一年多前因癌病去世,父親年老,本來需要由亞倫照顧的,現在唯有請其他人代勞。亞倫的太太放工後,會隔天來陪伴丈夫。除了妹妹外,還有弟弟也經常來照顧和陪伴哥哥。
第二天,到了合適的時間,妹妹通知院牧可再探訪。亞倫很樂意傾談,談到曾去過以色列,聽到耶穌的故事,感受很深。其實亞倫心裡也是相信耶穌的,只是覺得要作一個認真的信徒,責任很大。院牧聆聽後澄清信耶穌不是靠自己的行為去換取救恩,只要確信神的愛,認罪悔改回轉,願意承認耶穌是我們個人的救主,唯一的倚靠,並願意將生命主權交出,由神帶領我們的生命便可以了,更不要因為暫時未能常返教會而不敢相信。亞倫聽後明白,願意在妹妹見證下跟院牧開聲作決志禱告。
第三天探訪亞倫,本想跟進他決志後的狀況。妹妹很想哥哥接受洗禮,但亞倫暫時不想。院牧耐心地了解箇中原因,他表達要認識神更多才作考慮。院牧認同亞倫的想法,並向他解釋一般信徒都會先參與教會洗禮班,對基督教信仰有更清楚的認識才會接受洗禮加入教會。按院牧觀察,亞倫是個理性及有責任感的人,加上他心底裡仍是期望著自己身體狀況會好轉,可出院回復正常生活後開始返教會,所以認為現在還未到時候。若院牧沒有細心聆聽,深入分析,可能也會著力鼓勵他「信而受洗」,不用拖延。
相隔數天後,院牧再次探望亞倫。關懷問候了十多分鐘之後,我們便一起祈禱。禱告後亞倫感觸落淚,院牧問其原因,他為著有朋友以短訊為他禱告,很被感動!院牧進一步了解後才知道,原來這位朋友一直的關心、慰問、禱告,令他感受到一份親切與被愛。加上信主之後,人的心靈也不像從前那麼剛硬。院牧為他感恩,也鼓勵他接納自己的改變。
再過兩天,院牧預備了「為初信者守望祈禱手冊」介紹給亞倫,並與他一同讀第一課的內容。他覺得很實用,並願意每日讀一篇,這樣便展開了較有系統的牧養。之後的半年時間,亞倫以「靈命日糧」作靈修材料,從福音書開始讀經,從網上的影片或錄音去聽道,加上院牧的定期探訪,令一個初信者的屬靈生命慢慢被建立起來。
亞倫在完成所有療程後,有時也因為身體的軟弱需要進出醫院。約在決志的七個月後,他認為是合適時候接受洗禮,於是邀請妹妹教會的牧師前來醫院,在眾家人及院牧的見證下接受洗禮加入教會。
亞倫的內斂性格令親人不明白他內心真正的感受。院牧作為一個「外人」,反倒有機會鼓勵他,甚至喚醒他對自己及別人表達愛的需要,能夠與自己、與別人及與神連繫,幫助他真實地面對自己,並對自己有更多的認識及發現。此外,又能增強他與家人的親密關係,雙方有更多對話及溝通;更重要是幫助他經歷神的同在。除了在理性上認識神,也啟發他用心靈和感性與神相遇。
反思這次經驗,院牧在牧養過程中,有沒有用上甚麼特別的技巧及理論?曾聽過有人說笑,所有人都應該懂得的一種治療法,稱為「普通常識治療法」(Common Sense Therapy),意思是當你有心去作助人者時,不一定要用甚麼高深的技巧,只要用普通常識就可以,重點在於你有沒有用心,能將心比己已奏效。若用近似的專業理論,可說是羅杰斯(Carl Rogers)的「人本療法」(Person-centered Therapy),又名「當事人中心治療法」(Client-centered Therapy),助人者真誠地去引導當事人瞭解自己的真正需要,並給予足夠的空間與鼓勵,相信人內在有能力去解決問題,作出相應的改變。
作為牧者,本著聖經教導,以「愛人如己」去作服侍,已是很重要的宗旨和原則,再輔以適當的行為科學融合應用,把牧養的果效豐富起來。對院牧個人而言,愛一個不認識,關係未必長久的人,能否愛他如同愛自己是一個挑戰!「愛人如己」絕對是一個不容易或不可能的要求。在世間,愛配偶或者親人如同愛自己都有可能,但愛一個在生命中偶然遇上,卻沒有親屬關係的人,真的可能嗎?假若我們今天未能做到,也得坦白承認,願我們心裡向著這個最理想的目標進發吧!
區祥江著 《我要真關係》 香港:突破出版社,2016年。
霍玉蓮著 《心理與心靈的重聚》 香港:基道書樓,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