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多一陣 陪多一會

坐多一陣 陪多一會

 梁盛龍    新界西院牧事工主任院牧  

「院牧,坐多一陣啦,都未夠鐘……。」院牧正在精神科病房探訪阿健(化名),因還要探望另一位病人,心裡急著離去,看了一眼牆上的鐘,還沒說出口,阿健已覺察院牧的心情,但仍是希望院牧能夠多陪他一會。

與阿健相識一年多,這是他今年內第二次入院,是一位患有抑鬱症的獨居中年漢。他兩年前復發後呆在家中,失去生活興趣和動力,也缺乏自理能力,例如忽視個人衛生及不願進食,腦海中更常充塞著自殺的念頭,後來由社康護士安排入院治療。

阿健是基督徒,入院後向護士表達希望院牧探望他,因自己「好想死、想自殺」。原來當時阿健的父親離世不久,因過度掛念父親,母親亦已離世多年,加上家人關係疏離,內心感到莫名孤單,引致穩定了多年的抑鬱症復發。阿健主動提出想見院牧,反映他並未完全想放棄自己。阿健其實並不想死,只是不能阻止那揮之不去的自殺念頭時常湧現心裡,心靈內的恐懼和焦慮也不斷困擾著他,並助長了他的病情。初時阿健甚少說話,心裡雖想求助,卻未有足夠動力表達自己的心情,只是重複地說「想死」。

有心無力的心靈狀態實在叫阿健痛苦和無奈。在等待精神科藥物發揮效用的同時,心靈關顧便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刻阿健極需要心存忍耐及康復的盼望,而這兩股動力是可以從基督信仰裡無條件的愛和接納中找到。院牧藉著陪伴和聆聽,予以認同、安慰和鼓勵,幫助阿健疏導情緒和接納自己的處境;同時也運用信仰資源去幫助他,例如一起唱詩歌、祈禱,誦讀一些安慰和鼓勵的經文。因為病情反覆所影響,阿健有時會主動健談起來,有時卻又呆若木雞的沉默下來。院牧的陪伴固然重要,有時更需要加倍的體諒和耐性。阿健願意接受院牧的邀請,以感恩的心為自己的治療過程祈禱,成為他邁向康復的里程碑,而院牧也認同和讚賞他的努力。這是個感恩而奇妙的歷程,既有藥物幫助,同時看見阿健漸漸開放自己讓正面的思想和感受進入心裡,經歷在困苦中被明白和接納所帶來的溫暖感和安全感,見證了心靈的終極需要 ── 基督的愛。

阿健漸漸康復過來,並主動參加院友基督教崇拜,在醫院裡重拾他的信仰生活。半年後阿健轉到院舍休養,可惜因為要適應新環境,使他過分焦慮引致舊病復發,再次浮現「想死」的思緒。阿健向院舍職員求助,最後被安排再度入院治療。今次院牧與阿健的相遇有別以往,一是雙方已建立了互信,二是阿健的病情不像上次入院般嚴重,他能夠更有效地表達自己,失望地對院牧說「我失敗了,又想死了…。」院牧安慰他,並解釋康復是個過程,當中出現反覆乃人之常情,況且真正成功的康復者並不可保證自己永不會復發,而是學會盡量保養自己,以及在有需要時懂得求助。其實這方面阿健已經做到了,他聽後重現微笑,放下了以為自己不能康復的重擔。今次阿健要求院牧再坐一會,陪伴他及繼續聽他傾訴。

故事到此還未結束,院牧探訪阿健後便前往探望另一位病人阿美(化名),她因癌病復發而要預備接受切除腫瘤手術。阿美看見院牧,即時站起來握住院牧的手,眼裡湧出悲喜交集的淚水。其實阿美的兒子阿康(化名),也曾是精神科小組的院友。他患了思覺失調,思想變得紊亂及脫離現實,時有幻聽。阿康病發期間是難以溝通的,但精神穩定時卻能憶起以往院牧的探訪,也會感謝院牧在他病發期間來探望和陪伴他。多年來阿美不辭勞苦照顧阿康,或在家裡,或在醫院,總希望兒子終有一天能康復,可惜去年阿康不幸地因急病離世了。阿美陷入極度的悲傷,禍不單行的是她康復多年的癌病復發了,醫生也認為這可能與憂傷的心情有關。然而阿美沒有放棄,雖然帶著憂傷和恐懼,仍勇敢面對手術,說是上帝給她的勇氣。她相信即使是不治之症,將來自己也能在天堂與阿康重聚,這是上帝給她的安慰。因此,院牧能在術前探訪阿美,陪伴她,為她禱告,對阿美來說是上帝給她打氣,意義重大;對院牧來說,是對阿康關顧的延續。

感恩的是阿健今次住院數週後,便可出院繼續他的復康路。院牧也協助他重返以往的教會,強化他在靈性及社交上的支持系統。此外,阿美的手術也很順利,癌腫瘤成功切除了,康復路上同樣有教會的支持和關心。

反省及感想:

  1. 精神科與普通科的心靈關顧進路和技巧即或各有特色,但都是建基於尊重、接納、體諒和互信上。院牧探訪不只是坐下談信仰,其中陪伴的意義,既是人的關心,更是代表上帝的臨在、安慰及與人同行。
  2.  陪伴時間的長短,視乎關顧對象的需要而定。關顧者要時刻省察,並非要滿足「自己被需要」而留下。病患者在不同康復階段有不同需要,以阿健來說,接觸初期院牧需付上較多時間和耐性,到他的康復情況漸趨穩定後,他更需要學習處理人際關係及壓力,陪伴的時間也可因應調校。
  3. 在忙碌的探訪服侍裡,關顧者容易有「趕著走」的心態,然而陪伴是很重要的。即使遇到病人入睡了,不論剛到床邊或是探訪之中,也不要隨即離去。不妨再坐一會、陪伴、觀察和默禱,若對方醒來時看見你,就是看見上帝愛的使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