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聆聽病人非語言行為

如何聆聽病人非語言行為

 李麗儀 

非語言行為所傳達的訊息,往往比所說的話,更能表達病人對你的信任或疑慮、開放或拒絕。因此,當我們探訪病人時,非語言行為就成為關懷病人很重要的線索。

所謂非語言行為包括:語調、姿勢、臉部表情、動作、心理反應等,以下的例子,可讓我們更瞭解非語言行為的作用。

例一
語句:「我住□醫院個幾月,仔女都冇□探過我,無所謂啦!反正仔大仔世界。」
語調:低沉、沮喪
表情:垂頭喪氣、沒精打采、不時望著門的方向
非語言行為否定了他說話的內容,傳達更多的訊息,反映他內心的失望和期待。
例二
語句:「媽媽情緒激動時,手上拿起甚麼就打在我身上,我想她都是愛我,為我好,才這樣。」
語調:嗚咽著
動作:哭著用手掩面
非語言行為反映內心傷痛和被拒絕的感受,否定了陳述語句的意思。
既然聆聽病人非語言行為能加深對病人瞭解及牧養關懷,以下五點,可以幫助我們回應得更好。
  1. 選擇一個合適的位置及距離,不論站著或坐著,要保持視線平等,並讓他感到你是專注並樂意聆聽他的需要。
  2. 採取開放的姿勢,例如:上身傾前而自然的姿態,使病人有被接納的感受;相反,交疊雙手,使人有防衛的感覺。
  3. 視線接觸,讓病人能感受到你在聆聽他的事情,保持著你的關注。東張西望,使人感到你沒有專注地、聆聽他的說話。
  4. 臉部表情要寬容,用恰當的語調,才能使病人傾訴內心感受。
  5. 敏感的察覺自己內心的感受,有否對病人所傳達的訊息,作即時的回應。
非語言行為並非純粹一套機械的細微技巧,乃是對人尊重與真誠的前提下建立才有它的價值。保羅田立克說:「愛的首要任務是聆聽」。聆聽最深層的意義是傾聽他這個人,並非只是他的語句。